江东战役作为三国时期孙策平定江东的关键军事行动,其攻城掠地的过程体现了早期东吴军事扩张的典型策略。战役始于195年孙策脱离袁术自立门户,初期仅凭千余旧部及沿途招募的五六千兵力,采取快速机动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式,先后击溃刘繇、严白虎、王朗等割据势力。孙策善用地形优势,在横江津、牛渚矶等长江渡口实施突袭,迅速夺取敌军粮草军械,以战养战扩大兵力至两万余。对待降将采用怀柔政策,如招抚太史慈、优待华歆,有效减少后续攻城阻力。
战役中期转向会稽郡攻坚时,面对严白虎部万余人据守,孙策采用心理威慑战术,在谈判中击杀其弟严舆导致敌军士气崩溃。对于据城死守的会稽太守王朗,则采取长期围困与切断粮道相结合的方式迫使其出逃。孙策部队纪律严明,史载民间鸡犬菜茹一无所犯,这种有别于其他军阀的治军方式使其获得民众支持,在曲阿等地出现百姓争献酒肉劳军的场景。军事行动与文化认同的双重策略,为后续建立统治奠定基础。
战役后期转入肃清残余势力阶段,孙策灵活运用外交手段,对许昭等义士统领的流亡势力采取宽容政策,集中兵力解决主要威胁。在人事安排上启用宗族成员分治各郡,如任吴景为丹阳太守、朱治为吴郡太守,形成家族式军政网络。这种布局既巩固战果,又为孙权时代的江东化政策埋下伏笔。从战术层面看,战役全过程呈现由北向南、先弱后强的清晰战略轴线,始终避免两线作战。
攻城掠地的具体实施体现三个特点:其一是重视情报工作,如提前转移家眷至阜陵城;其二是把握战机能力突出,趁袁术战略重心北移之机全力东进;其三是战术创新,在神亭遭遇战中亲率十三骑与太史慈单挑,既提振士气又削弱敌将威信。这些军事实践后来演变为东吴水陆并重的作战传统,在赤壁之战等经典战役中仍有体现。
从战争后果来看,历时约两年的军事行动基本统一吴郡、会稽、丹阳等江东核心区,但豫章、庐陵等地仍存在半独立状态。这种不完全的统一反而促成孙氏政权采取强干弱枝的统治策略,将主要资源集中于长江防线建设。战役中展现的快速机动、心理威慑、人才吸纳等战术要素,成为后世研究江东军事体系的重要样本,其影响延续至整个东吴时期。